編者按:近日公布的經濟數據顯示,7月工業增長、社會消費有所回落;投資增速繼續走弱,民間投資連續第二個月下滑;房地產市場則繼續回調。7月經濟偏弱有季節性方面因素影響,不宜過度悲觀,但同時在需求方面存在的結構性問題也不能小覷。
7月中國經濟數據不及預期
1-7月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8.1%,繼續走弱。其中1-7月份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.1%,增速比1-6月份回落0.7個百分點。7月單月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去年增長-1.2%,連續第二個月出現同比下滑。7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.0%,由上月的6.2%回落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0.2%,增速放緩。
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用“形有波動、勢仍向好”形容當前中國經濟形勢。7月國內外經濟仍處在深度調整之中,世界經濟復蘇不及預期,出口壓力較大;而國內經濟調整的陣痛在釋放,而且7月洪澇災害較嚴重,高溫酷暑天氣對一些地區的生產經營帶來影響,因此7月部分指標出現波動也很正常,在預期之中。
興業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王涵也表示,7月數據環比惡化存在季節性因素的影響,不同經濟部門出現了結構性分化,暗淡數據中不乏亮點。比如,經濟需求偏弱更多地來自于政府相關的拖累,而私人部門尤其是制造業則出現一些企穩跡象。
仍需積極有效的財政政策
中信固收研究團隊指出,經濟面臨下行仍大,“穩增長”的任務要靠財政政策持續加碼和相關改革不斷推進,通過增加社會需求來托底,經濟已走到短期關口,積極有效的財政政策“刻不容緩”。至于寬松的貨幣政策將助長資金繼續“脫實向虛”,推升資產價格泡沫。這對實體經濟無異于是飲鴆止渴,也不符合當前金融去杠桿和防風險的要求。
九州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鄧海清認為,如果政府目標是調結構,那么過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容易導致泡沫的出現,以及市場出清的減緩,不利于進行供給側改革、防范金融系統風險和擠泡沫。如果政府目標是穩增長,那么通過財政政策發力、一二線城市加大土地供給、加快三四線城市戶籍制度改革、減稅加大力度更為有效,國內歷次穩增長的經驗均表明,寬貨幣無法穩增長,穩增長需要的是寬財政。此外,目前的經濟增長的下滑現狀是去產能、擠泡沫的政策所導致的結果,經濟一旦下滑程度超過市場預期,則對這兩個因素進行放開就可以很大程度上促進經濟狀況好轉,也不需要降準降息。
最好的政策選項是,繼續財政貨幣攻防互換,通過寬財政措施對沖“調結構、防風險、擠泡沫”帶來的經濟下滑,貨幣政策在通脹區間波動的情況下應當保持穩定。除此之外,在供給側改革和經濟結構性調整的背景下,運用積極的財政政策,在減稅降費上發力,可以促進消費成為經濟轉型的關鍵力量。當前國企改革已經啟動、產能過剩行業正在經歷脫胎換骨,結構性改革的重點就在于消費升級上。減稅降費促進消費大發展,這是推進經濟結構轉型的最重要的方式。